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资源 > 家庭教育 >

斗罗大陆终极斗罗15册

关键词:斗罗大陆终极斗罗15册,在线阅读, 作者:好孩子儿童资源网 发布时间:2022-03-02 22:00:10
  

 

   宁化安乐古代畲汉族群磨合的调查 经过前后三年,对宁化县五个乡镇二十多个畲族旧居点的调查,其中多次访问了七十岁以上老人六十余位,查阅了许多族谱及古籍、文献资料,兹将调查研究所获,撰写成稿,诚请指教。  安乐位于宁化县城南部,历属宁化县所辖。民间俗语:“先有茶园排,后有汀州府”。唐前未见建置记载,宋朝属桂枝乡,新村团,会同里。明朝安乐才正式设新村里,同时列述各村名。这时的新村里管辖现安乐、城南两个乡范围。
  据现居住在安乐的姓氏族谱调查,较早迁入安乐居住的有:张姓,唐昭宋年间(839-904年)张谟从宁化县石壁迁入张濠坑。刘世昌于唐天佑三年(906年),从江西于都枣树排迁入新村刘茜坑。马凯于五代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从江西建昌府南门水卷街,迁入新村腊坑。巫龙郎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80年间),从宁化县城,迁入新村巫坊。这是有文字记载最早迁入安乐的姓氏(可能还有的姓氏没文字记载,较早或同时代迁入。现已迁出安乐地区,无法确知)。
  《临汀汇考》卷2载:“唐时初置汀州(唐开元二十三年即733年),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为畲客”。本土之苗为畲客的畲族人,《畲族简史》载“可以断定,至迟在公元七世纪初,也就是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定居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了”。畲族在安乐留下赖畲、赖畲坑、高畲坑和九曲畲(写法为 ,不平为斜,斜音畲)等村名地名,畲族与新迁入的汉族人杂处其间,会有矛盾、磨合、融合过程。这种交融过程有物质和精神文化诸方面,现依据实地调查揭示畲汉族群间磨合的产生和结果。
  一、闽越族人的遗迹
  明崇祯《宁化县志》载:“孝武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馀善叛帝,以闽越阻悍,数反覆,诏尽迁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馀民奔窜山谷,后乃渐出,辟土化居。长生渐多。”宁化属闽越,汉迁闽越人去江淮时,被迁走的主要是闽越族的贵族、官僚和军队,老百姓并没有全部迁走。安乐的溪河沿岸有几处是闽越族人居住的遗迹。
  一是安乐溪与翠江下游在陈坊相交汇处的水竹洋,在水竹洋边离溪河高出20多米的一块台地上,叫蛇眼窝。其地形前临溪,三面险峻,后山有一大沟,形成平整的孤山。我们试探性挖掘1米多深,发现有墙基石。据现姜、刘、朱氏老人说:“蛇眼窝原先居住30多户人,信仰蛇,后来蛇往溪里走了,居住的人也逐渐迁走了”。在相距两华里的地方,有雷公窠村庄。曾居住50多户雷氏,他们在不远处建有神农五谷真仙庙。
  二是从溪河上溯,叫福里坑(现三大村部和学校所在地),它位于左小溪右小溪二溪交汇的一个长方形孤山,高出溪河30多米,四周都可防御豺狼虎豹的地形。夏氏、杨氏老人说,建村部和建学校时,挖到许多陶片和瓦片等旧物。
  三是从溪河上溯至洋坊老村,在离溪河高约30多米的半岛上,明朝中期马氏、章氏在此建房居住、马、章老人说,此处原有旧基,居住羊氏而不是这样杨氏,现在写洋坊是这种“洋”。
  四是上溯至杨坑园墩山,周边为耕地,园墩山高出10多米,很平整,原有太上老君庙遗址,陈、刘老人说,这里也没有居住过杨氏。
  五是上溯至茶园排,这里有一大片屋基旧址,前临溪、后倚山,相似半岛,当地农民又叫此地为洋坑田。
  六是在罗坊溪下游,有一处叫大坪的孤山,两面临溪两面临田,地势平整约10多亩,乡里栽柑桔树时,挖到许多旧陶片遗物。在离此不远处叫雷公塘,这里居住的雷氏一部分,12世蓬功于宋景炎年间迁至张濠坑下村雷家屋,他们依附于张濠坑张氏,明弘治年间(1489年)17世尚公迁城南乡青州坑自然村繁衍至今。
  从这六处事象综合分析,这些地方原住民可能是闽越人和畲族人。《史记·吴太伯世家》司马贞《索隐》云:“蛮者,闽也”。“闽越族人以蛇为崇拜图腾,其闽字的来源门里为蛇”。《史记·赵世家》中《世本》载:“越,芈姓也,与楚同祖”。上述带洋字的村庄和地名,是否由芈姓演变为羊字,再把羊字居住地写成水竹洋、洋坊、洋坑、洋坑田(茶园排)。陈坊雷公窠,张濠坑雷公塘是否由闽越族人与畲族人融合后改姓为雷氏或他们之间融合有某种联系。
  二、畲族人的旧址
  畲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其所以被称为畲族,是由于“当时畲族到处开荒,使用刀耕火种的方法,是以这一民族经济生活的特点而被命名的”。《元一统志》载:“汀之为郡,山重复而险阻,西邻赣,东接海眉,山深林密,四境椎埋顽狠之徙,党与相聚。动以千百计,号为畲民”。唐宋时期,宁化居住的畲族人,留下带“畲”的村名30多个(实际村名地名有50多个,有些成为废村)。按这些地名进行实地调查,曹坊有上畲、大下畲、小下畲、李花畲、墩畲,治平有田畲、畲哩、山禾畲、凉畲,方田有梁畲塘、大畲、坪畲,安乐有赖畲、赖畲坑、高畲坑,安乐两条溪河流域各有两处值得探索。
  一是赖畲的石灰岩洞,位于赖畲至龙地半路埂上,宽约60多米,深约80多米,再往里逐渐狭小不能通人,其缝上可通山顶洞,下贯水洞,深不可测。宋朝建有龙池岩院。清康熙《宁化县志》载:“在新村里赖畲者,曰龙池岩,深邃而曲折。旧经云:‘昔有龙蟠于池,因以名岩焉!’宋运使蒋之奇诗曰:‘苍龙蜕骨去已久,山间一穴如天开。寄语俗客不可到,其中白昼生风雷’”。沿着此岩到热水池(叫龙池约6亩水面),再到另一处石灰岩溶洞,相距5华里(现曹坊乡管辖),有同样大小相似一个岩洞。清康熙《宁化县志》载:“石灰岩,高豁无度,色乃漂白,众壑丛险,而万松郁列。每汹涛竞作,游者如乘潮凌虚,心耳警肃,泊身声海中,肉翮待举矣”。除这两个大岩洞,在小坊溪流至山顶(相距赖畲6华里),有火山爆发时形成的火山岩洞穴大小达六处。这些洞穴有的可栖身2至5人,较大的洞可栖身20至30人。根据湖村老虎洞,清流狐狸洞发掘出人类早期生活的文化层和牙齿及头骨化石,安乐赖畲周边这些洞穴,极可能是早期人类栖身之所。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因这些洞穴居住早期人类即闽越族人,后来人口数量繁衍较多时,建村赖畲和龙地等。因封建郡县的设立,实行税赋和劳役政令,侵害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畲田不税,畲民不役,其来久矣”。在唐乾宁元年(894年),引发黄连峒蛮围汀州事件。根据《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释:“黄连峒在汀州宁化县南,今潭飞石示即其地”。赖畲正属潭飞石示下(两地相距10华里),与胡三省注释相符。赖畲一带是两万“洞蛮”围汀州事件的聚结点,自然遭官府清剿。所以,唐乾宁后,这一带没有留下畲族人继续居住和活动的痕迹。围汀州事件畲族人遭追剿,全县大多数聚居点的畲族人都外迁,这为大量的中原汉族人入迁提供空间。
  在安乐村铜盘的高畲坑,则是另一种情形,它在唐和五代至宋确实留下遗迹。位于安乐东面有一条高山脉,南高峰为天井湖(海拔863米),沿天井湖往北,延绵20华里,分别有高岽岭、茶坪岽三座高峰,海拔都在800米以上。三座高峰往东延伸,形成两条小溪流的流域范围:一条是田橑下小溪流域,由较长的5条小溪涧组成;另一条是铜盘小溪流域,由较长的两条大溪涧组成。在田橑下和铜盘继续往东,除两溪流出水口较低外,东边的高山弯曲环绕成为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人在铜盘或高畲坑或田橑下或九曲 (井子庵边),似乎感觉两边高山相夹,而无法伸展一样。高畲坑距铜盘1华里,相距田橑下6华里(宁化县地名录有标高畲坑纸厂)。在高畲坑周围有横坑子,大坑尾,石头背,石示子上,铜盘老村等原旧屋场。从大坑尾翻过很低的坳口,分别有到杨里、乌泥坑、田橑下(许家塅)、梅山、九曲 (井子庵)刘茜坑等旧村屋场。这一带山深林密,道路不畅,山重复而险阻。高畲坑屋背和铜盘现屋背高山,因喜马拉雅旋回和运动的抬升和断陷作用,从山顶滚下无数花岗岩,形成各种奇特大小不同的岩穴,小的仅容一人栖身,大的能容10至20多人。它为早期人类栖身创造了条件。唐乾宁元年以前,这里应聚居相当数量的畲族人,乾宁元年“峒蛮”围汀州失败后,因山重复而险阻,官府无法彻底清剿,潜回一部分畲族人,在这一带继续生存,因而发生主、客之间矛盾。
  调查方田乡泗溪村椒里1993年6修《蓝氏族谱》载:“一世奎公—锦公—和公—桂公—文选(文选字宜俊,又叫有善,后唐庄宗同光二年五月生,即公元924年),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从上杭蓝屋驿迁居宁化会同里蓝家庄(现曹坊乡、滑石村彭家庄,当时居住相当多的蓝氏,因而叫蓝家庄)。公生5子,我祖六五公,于北宋开室8年(975年),自蓝家庄分迁小高地(现治平佐坑)。下传至大四一丙益一千三一卯旺—成泰(从治平佐坑迁方田泗溪椒里,帮廖友什管理竹山,就近耕地免租给予种粮,帮助做纸计算工资,居住纸厂负责保管财物)。从成泰下传—邓富—观林—志发—田贵—生焕—美四—
         文兴—镇祖—世宝—绪财—作顺(作顺留居方田椒里)
  玉陸—天瑞—
       文邦—镇四—世球—绪明—作兴(迁曹坊双石下赖)
  作顺系传至30世,现21户,106人。其中男49人,女57人。作兴系于清光绪年到安乐俞坊做长工,后定居在曹坊乡双石村下赖,也已传至30世,现18户,93人。其中男46人,女47人。他们的族谱首修于明崇祯,二修于清乾隆辛丑,三修于清道光己丑,四修于清光绪己卯,五修于民国19年。(上述只记述每代一个代表,还有兄弟多人留居治平和迁江西等地未录入)
  询问1992年主修族谱的兰荣彩等老人,他说:“我祖传下话,上祖居宁化县南,后迁至上杭畲里,几经辗转移居,于五代又迁回县南,寻找可居住繁衍子孙场所。”
  调查方田乡泗坑村铁树坪《冯翊郡雷氏族谱》1992年8修中记载:“一世焕公生于晋武帝太熙年(290年)—叶—昭—斌—月照—光梅—桂生—天宪生于梁武帝36年(536年)—德明—世宗—代达(按上述出生年推,则是唐万岁通天年间,约公元696年迁宁化,妣纪氏)—承银—发英—济坤—隆恩—太元—流科—芳珍—宽仁、宽义。其中宽仁生4子,发往各地,宽义生二子发往各地。”(以上所述只记每代1人,兄弟多人未录入)。按时间推算,宽仁、宽义的各子壮年时,正是“黄连峒蛮两万围汀州”事件之时(894年)。宽仁—信闻—鸣魁—永春—春泰(生五子:宪惠、宪瑞、宪琪、宪宝、宪玉)此时族谱断记,无法衔接。于是,另起祖宗为:“一世宪公—平—应—佛—阎—允—甫—详(生8子,即伯泰、伯立、伯驯、伯强、伯邵、伯御、伯郡、伯均,兄弟分迁宁化县、清流县各地,时间在北宋政和年间,即1100至1118年)。”
  询问铁树坪主协修谱老人,雷化坪、雷化同等老人说:“上祖从江西迁入宁化,后来因兵荒马乱,我祖东迁西奔,幸存一本手抄老谱。明朝至今5次修谱,关于与上祖衔接问题,始终没有定论,主要是唐宋时期断修族谱时间太长,详公生8子中每个房系记载就很清楚了。我祖伯泰是长子,这里保存历次修谱资料”。
  从以上兰、雷两姓族谱和询问老人的调查,可以得出宁化县南带“畲”村,他们在其中某村居住。兰氏因“峒蛮”围汀州后,迁至上杭庐丰畲里,后又迁回县南各地繁衍生存至今。雷氏因“峒蛮”围汀州事件,躲藏在某大山之中暂避追剿,后因人口繁衍快速,在县南各地往来迁移居住。象安乐雷公窠、雷公塘、雷家屋、雷公坑、雷家山等旧址,都是两宋时期居住雷氏所命名,他们也确实在此居住过(如青州坑雷氏)。
  三、“主”、“客”之间矛盾
  安乐从唐末至五代时期,有张、刘、马等姓氏从江西或石壁迁入,迁入之初,都是居住在较偏僻的山里。两宋时期,有28个姓氏迁入,他们中的大部分都首先迁居山里,然后,从山里走出来,建立了43个自然村。前面已述,唐乾宁元年,两万“峒蛮”围汀州失败后,大部分畲族人已迁走,为汉族人入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山深林密的高畲坑,潜回部分畲族人,他们与新迁入的刘氏、俞氏、廖氏等发生矛盾,通过长期交往磨合达到交融。
  1、九曲 (井子庵)与刘氏之间的矛盾。在田橑下往刘茜坑左边一个山脊上,形似樑上燕窝,前后有山,左右有坑垅。在这山脊上建有井子庵,庵后用土堆成高约5米,宽约3至4米的围墙,前临小溪和坑垅田。当地人叫这里为九曲 或井子庵。大殿进深约5米宽约6米,大殿屏基后有两个井,深约2米,有泉水,大殿左低2米,建有观音堂,大殿前低2米,建有楼房与大殿相对,大殿右有约宽12米,进深约15米的大坪,建有僧尼住房。大殿后墙下有一窠叫茶树窠,分三层,上层长约30米,宽约20米,建有耕田者住房,下层为长条形,三层也是长条形,宽18米进深6米,是堆放杂物和圈养猪牛的场所,茶树窠上为坳,坳里有长约60米宽约50米练武大坪,(边上有坟一座,坪里长小竹,无法长树)。井子庵和茶树窠都是石块砌埂遗迹,现存许多几个人合抱大树的死兜。庵内发现象碾米大石槽一个(已破损)。刘世昌于唐天佑3年迁入,没有寸土站立脚跟,只好帮庵里耕田。当刘世昌积有一点资金时,购买了一片荒山,其家属居住在此,因位于井子庵西边遂叫刘茜坑。刘世昌死后,后裔要将坟建在茶树窠后山,与井子庵遥相对面,庵里僧人不肯,刘氏只好葬在刘茜坑屋背石案上。刘氏在刘茜坑居住5代后,积蓄有部分资金,购买部分耕地,自立户头,于北宋祥符6年迁至现刘坊(原叫伍家坊)。在刘坊传4代时,刘子祥、福祥比较富裕,福祥任会同里里长,这时人众势强,再次要将世昌坟建在茶树窠屋背,这时,庵里僧人百般阻挡,因山是刘氏购买,无与其抗衡,提出刘氏要在此建坟,庵就会败落,僧尼骨殖无人祭祀,刘氏必须在另一山上建塔子坟,放置僧人骨殖,并每年由刘氏祭扫。刘氏答应其要求,在另一山脊建有一坟,其碑石为石门对开,里面高1米长宽约2米×1.5米,墓洞内因多年盗取陶罐,现仅存11个陶罐装有骨骸,其他陶罐破碎,骨头堆放墓内。刘氏延续至今每年清明去扫墓。
  井子庵不仅这里有庵,在俞坊村中建有寺(南山寺),俞氏南宋绍兴年间迁入这里时,在寺侧斜对面一个小山包下暂居,周边都是寺里的地盘,俞坊至刘坊大坑垅的耕地大部分是寺里所有。五代制度“弓量土田,第为三等,膏膄上等以给僧道,其次给土著,又次给流寓”。田橑下大片土地是井子庵所有,茶树窠居住畲族人耕种土地是很自然的事。因怕官府追查,改换身份为挂单僧人,地名写成九曲 (斜与畲土话谐音)。当俞氏迁入时,发生更大的矛盾和磨擦。
  2、俞氏梅山与畲族人的矛盾。这里引用《河间郡俞氏族谱》1993年8修记载:“吾祖胜均公,原籍江西广信府龙虎山牛栏石隔。宋绍兴间,与弟胜祖、胜安同商于闽。时南渡兵火不克归,遂家于闽之乌泥坑铁石矶龙头。后迁于新村梅山。兄弟胥宇置业,东至盘古石并黄岭下铁狗石示,南至瓦塘寨并分水坳,西至刘家屋场田地及九曲 狗爬石,北至本居后岭。一日所居堂中(前),忽起三土坵,日扫日起,自是有陈姓三人者来争此地,曰:‘此吾屋基地’,争论不已,许告于邑候,延及三载,审问时,三人化为三僧,其所告词,字迹随看随没,人亦不见。审官感而劝曰:‘此非人也!神与争耳,盍捨去’。于是兄弟对天发誓,将本居助为佛地,因名其堂,曰:‘梅山堂’。凡所置田塘山场产业,悉归住持,永远供佛,俞姓子孙不得复争,以致令子孙择地居之……。因依旧谱,誌其大概,以告后人。”以上文字记载,去除迷信色彩,可以看出五点:一是俞氏经商挣有金银,购买到近千亩荒山(按现有测算),损害或侵犯了世居此地的畲族人的根本利益;二是“畲田不税,畲民不役”,没有土地所有权的依据,俞氏是经官府许可购买的山场,有凭据力争;三是畲族人见有官府印信或凭据,打官司时想尽办法做手脚,时而称陈氏,时而化为三僧(与井子庵茶树窠聚居畲族人相吻合),时而字迹随看随没,后来三人遛走,人亦不见(畲族人没有文字,其告词用汉文可能用树汁写成,树汁干后看不清楚);四是官司延及三载,县官怕“两万峒蛮围汀州”事件重演,做和事佬,劝俞氏说,这是神与你争山应舍去;五是俞氏得不到官府支持,又难与畲族人争斗,兄弟三人在回家路上,抱头痛哭(梅山后岭现依叫哭岭)舍去大片山场和田塘(已开垦部分荒地)于心不甘,无奈之下,只有捐给井子庵住持,永远供佛,将居住处设立“梅山堂”(其遗迹分两层约6亩地)。此后,俞氏三兄弟,一系居会同里俞坊,一系居清流俞坊,一系居长汀。
  3、石示上廖氏与高畲坑畲族人之间的矛盾与磨合。南宋隆兴年间(1165年)从本县淮土乡石示下村迁入廖卿祥,迁入之初,时常受到高畲坑畲族人的土地争纷。最初在自石坑搭橑,后又迁至竹子窠,最后才定居鹅公窠。廖氏初来贫困,从第一代五七郎至念八郎至镒郎、引郎三代都帮畲族人耕田管山,积累到一小部分资金才买到鹅公窠山场和几亩耕地自立户头,才定居下来。在与畲族人交往中,发生婚姻关系,逐渐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在购买山场扩大垦殖方面发生矛盾。畲族人只准许廖氏购买鹅公窠周边荒山几十亩,廖氏提出要扩大范围,几经交涉,畲族人最后只准许水流往石示上的范围购买栽竹栽杉和开垦荒地,水流往罗地方向,水流往铜盘高畲坑方向都不准其扩展。石示上廖氏人单力薄势弱,无法与畲族人抗衡。石示上老人说,因信仰,崇祀畲族人相似的太上老君,建庙在香火堂隔壁,每年农历2月14日为庙会,互相往来,互利互惠等方面,才增加扩展到白石坑方向购买荒山和垦殖荒地。由于荒山面积少,精于竹山管理,通过学习畲族人狩猎技术等,南宋末在石示上村尾建有纸厂。石示上廖氏在明初畲族人外迁后,才向周边扩展购买荒山,在村周边建有76个纸厂造纸。
  元朝统治期间,对南方人民进行特殊的残酷压迫和经济剥削。五户养一个元兵,五户使用共同的鎌刀、斧头、菜刀等铁制用具,用完后锁起来,田租山租加重剥削,连坟墓碑石每块要一亩田租等等,激起人民的反抗。元至正二十二年,曹坊曹柳顺起义,居住在田橑下九曲 ,和高畲坑铜盘的畲族人,聚集在铜板王旗帜下,畲族人因这一带地理熟悉,铜板王扎营在铜盘,在天井湖、高岽上、茶坪岽等多处设立寨栅。劫富济贫抗击元官军,曹柳顺起义失败后,铜板王带着人马销声匿迹走了。长期居住在这一带的畲族人,大部分迁走。后来个别人改为陈氏居铜盘,将原有的信仰,“神农五谷真仙”和高畲坑“太上老君”信仰承继下来,明代万历年间,黄氏从田源迁入铜盘,又将其信仰继下来。黄氏于明末在高畲坑建有纸厂,其村口的水口庙,由明朝末改为社公。
  五代后周显德年间,迁入安乐腊坑居住的马凯,因远离高畲坑,没有发生上述矛盾。腊坑距离唐朝就有人居住的茶园排只1华里,马氏15世迁入,迁入后的第4世八郎娶羊氏,第6世赁郎取杨氏,因这种婚姻关系很快就融合。后来,马氏在茶园排还有一块旧屋基。张濠坑张氏也没有发现与畲族人之间的矛盾和磨擦。
  四、族间的磨合
  族间磨合分两个时期,两宋时期畲汉之间矛盾的磨合,明清时期反客为主,汉畲之间矛盾磨合,这种族间矛盾大体上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生产方式的交往融合。闽越族,畲族人临溪以捕鱼为生,种粮狩猎为辅。住山以狩猎和刀耕火种为主。刀耕火种是指依条件开垦梯田,种粮豆,旱灾严重年份抛荒,也开垦坑垅田种山芋山薯。再一种是开垦坑尾地种蓝,种一年,可连续采蓝叶3-4年,以后要抛荒几年后重新种植。蓝叶制淀作染料用于染布等。在山坡或山窝挖蕨根,捣碎澄出淀粉,但挖一年,要3-5年后的蕨根才有淀粉。《雅翼》曰:“野人今岁焚山,则来岁蕨生甚繁。”准备挖蕨根的山坡,前一年要放火烧茅草,第二年再挖时方便。由于这种方式,使畲族人往来迁徙频繁。县南旱排梯田较多处就有畲族人在此活动过。汉族人从中原一路南迁,将先进的稻耕文明带来安乐,在与畲族人交往中,使用铁制犁耙和耕牛耕田,栽种水稻良种及精于田间管理,在相互交往中,进行技术交流。刘茜坑刘氏和石示上廖氏,从畲族人中学会耕山种竹狩猎技术,刘氏在天井湖周边种竹,石示上在竹子窠坑垅种竹,这两个姓氏,于南宋末最早建有纸厂。高畲坑畲族学习农耕技术,在田橑下,刘坊、俞坊、坑垅田使用牛耕,将大坑尾山垅,开垦成几十亩的耕地种水稻。在相互交往中,采枫汁、制樟脑,挖葛根、采草药等得以流传至今。治风湿刮痧,用牛尾结等草药配对谷烧酒,用于防病健身之术也流传下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交往,双方得利,融合为统一方式。
  

乡,很多事情会容易的多,不管什么社会形态,你都" />

  Ci检测仪器研发,再生产,维修,技术支持,仪器销售,仪器租赁,以及DNA实验室仪器整体打包等综合性专业业务,为基因33878d5cf9si>

    相关文章:

  • 从零开始学销售文章
  • 5950手机开机怎么不能用
  • 千元手机那个好用
  • voa新闻翻译
  • 手机壳苹果6plus二合一
  • 苹果5s手机液晶屏
  • 安卓手机局域网控制电脑
  • 色彩构成图片
  • 手机多用插头
  • 荆州新闻网孙科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