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学习资源 > 家庭教育 >

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

关键词: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 作者:dw 发布时间:2020-06-23
  儿童是社会未来的新生力量,儿童的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至关重要,尽早的优质的儿童教育,能够让儿童的成长更加完善,也对儿童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内容:
 
  1
 
  自然界存在着两种基本生命形式:成熟的和不成熟的。这是起源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或者对竞争和自然的抉择。
 
  在成人世界中,我们活动的全部就是征服和生产,精力在相互竞争中抵消和削弱了。
 
  儿童阶段的孩子他们进行活动目的却是单纯的,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的,他们没有想过要实现什么额外的目标,也没有像成年人一样痴迷的去追求效益。儿童只想把自己的精力花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上,发挥着自己的潜能。
 
  所以,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自我”,他们一直在进行无意识的创造性工作。
 
  比如,儿童很仔细的在观察成年人说话的行为,并开始为自己能开口说话做出努力;儿童不知疲倦的在学习如何站立和走路、奔跑,儿童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努力、积累经验,使自己对各种身体活动逐渐成熟完善起来,而儿童所进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安全健康的长大成人。
 
  儿童的个性是需要在脱离父母支配的情况下才能发展起来的,父母要做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己找到发展自我独特性的工具和方法。
 
  成年人面对孩子,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意识,父母需要抛弃掉惯有的行为方式,意识到竞争并不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挫败他人也不是生存下去的秘诀,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生物,我们不需要征服,而需要净化和纯洁。
 
  2
 
  从古代到近代,教育这个词语一直是跟惩罚具有同样的含义,教育的目的似乎是要让儿童像成年人一样的生活和思考,要用成年人的想法取代儿童发展所需要遵循的自然法则。
 
  所以,就衍生出了中国式古老教育理念,“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因为学生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遭到老师批评后,回到家里还要继续受到父母责骂和羞辱,一件事情的双重打击,孩子会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考试好,由此对学习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而现代教育体制下,老师还在大肆宣扬要把孩子教育好,必须老师和家长们联合起来双管齐下的监督,虽然很多年轻父母已经减少了体罚式的惩罚,可是心理惩罚却越来越严重,同样让孩子每天都处于战战兢兢。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念,是以发展儿童的天性为目的,适应人的生理、心理,反对压抑和摧残儿童天性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应顺从大自然的法则,发展人类的天性。
 
  3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或时期,都有它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而儿童期的主要任务是重视儿童感官训练和身体发育。“当心灵还处于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到的,而且,在这辽阔的思想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
 
  不急于正面强制灌输,让儿童凭天性自我教育成长。通过周围事物不断丰富自己的记忆,从而增进判断力。
 
  过分的保护只会让孩子失去尝试的勇气和行动的欲望,孩子的精神方面也会受到影响。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这在家长看来是危险的,实际上恰恰相反,这是在减少危险。父母不能永远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能永远把孩子置之于自己的保护伞之下。
 
  以上就是我们给大家推荐的“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希望能够给各位家长和老师们带来帮助。

    相关文章:

  • 溺爱型家庭教育 如何转变溺爱型父母的家庭教育观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