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儿童故事 > 神话故事 > 中国神话 >

重情重义的唐朝名臣——高士廉

关键词:重情,重义,唐朝,名臣,高士,唐朝,贞观,七年,公元,643年,二月,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长安皇宫的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都是真人比例大小,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其中,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排在第六。
  
  太宗评价说:“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
  
  名门之后 才望素高
  
  高士廉(575年─647年2月14日),本名高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是唐太宗长孙皇后的舅舅。
  
  高士廉祖父高岳是北齐神武帝高欢的堂弟,封清河王,官至左仆射、太尉。其父高励,北齐乐安王,也曾任左仆射。北齐之后入周,不知何故竟没被周武帝与齐后主高纬一起杀掉。隋朝取代北周后,其父还任过隋朝的洮州等四州刺史。
  
  史载,高士廉年轻时,就很有才华气度,精通文史典籍。与被誉为“一代文宗”的隋朝大诗人薛道衡(540~609年)、起居舍人崔祖浚等结为忘年之交,为一时才俊,得到公卿的赞许。
  
  不过,高士廉自以为是北齐宗室,不宜广交名流,非常低调,隐居在终南山,闭门谢客。
  
  重情义 识英才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出任治礼郎(主掌礼仪之事)。高士廉的妹妹嫁给隋朝将军长孙晟(?─956年)之后,生下儿子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和女儿长孙氏。高士廉和妹妹手足情义深重,大业五年(609年)长孙晟去世后,他就将妹妹和二个孩子接到家中,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高士廉颇有识人之明,他发现少年李世民身上流露的气度异于常人,认定他定能成就大业,于是将妹妹的女儿长孙氏嫁给他,这位长孙氏就是日后著名的贤后文德皇后(601年─636年)。
  
  隋军讨伐辽东期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濬县东北)兴兵作乱,兵部侍郎斛斯政仓皇出逃至高丽。由于高士廉和斛斯政有交往,所以也受到牵连。大业九年,高士廉被贬到岭南朱鸢县任主簿。那时候,天下已经大乱。
  
  高士廉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担心岭南瘴气严重,不便带母亲一同赴任,于是留下妻子鲜于氏奉养母亲。高士廉又想到自己一旦离开,无依无靠的妹妹就会没有着落,于是卖掉大宅,买下一座小宅让妹妹居住,并把剩下的钱财分配给家人,然后独自轻装上路。
  
  乱世之中,地方豪雄纷纷割据称王,交通阻断。高士廉长期驻留南方,不知道母亲的情况。一天他午睡,梦到母亲和自己说话,自己就像坐在母亲身边一样,如此亲近,醒来后发现是梦一场,高士廉思母心切,不禁泪流满面。巧的是,第二天他就接收到母亲的消息。时人以为这是他的孝德所感,出现的奇迹。
  
  奉表归唐 佐命之功
  
  李渊建立唐朝后,改元武德。武德五年,高士廉和交趾太守丘和上表,投降唐军主帅李孝恭,归顺唐室。次年,高士廉担任雍州治中。当时,李世民担任雍州牧,因高士廉是自己妻舅,而且很有才德和声望,所以对他非常敬重。
  
  武德九年,突厥进犯,李渊命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意在夺取李世民兵权。李世民与隐太子李建成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终于引发了玄武门之变。
  
  之前,秦王兵权被夺,在这关键时刻,李世民手中没有兵力的情况下,高士廉亲率吏卒从监牢里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组成临时的部队,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有效地配合了李世民行动的最终成功。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任命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唐太宗即位后,改元贞观。贞观元年,高士廉受封为义兴郡公。
  
  由于高士廉明理善辩,言行举止极为文雅,所以凡是他进献的忠言,常引起名流绅士、朝中大臣的瞩目。
  
  治理蜀地 善施仁政
  
  贞观元年(627年),高士廉调任益州(益州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在益州任上,高士廉做了不少移风易俗的事情。
  
  当时蜀地有一种鄙俗,百姓害怕鬼怪厌恶疾病,如果父母罹患重病,蜀地子女大多都不亲自服侍,而是将食物挂在木棍上,从远处递给父母吃。高士廉根据民情,加以训导,终于改善了蜀人的陋俗。
  
  早在秦朝时期,李冰治理蜀地,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导引岷江(又叫汶江或都江)之水使之不再泛滥,并有利于百姓灌溉良田。所以位于附近的土地,一顷就价值千金,很多富豪家族都会争着抢夺那些土地。为了便于蜀中更多的百姓灌溉土地,高士廉又在原有的水渠之外,开挖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
  
  为了振兴蜀中学校,高士廉每到闲暇之时,就招揽文人,举行文会,同时命儒生讲经论史,蜀地学风大开,学校灿然复兴。高士廉惠民善政,在蜀地成为美谈。
  
  再次入朝 累居要职
  
  贞观五年(631年),高士廉再次入朝,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高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凡是他推荐的官员,无论才德出身,都与位相称。后来,高士廉奉太宗之命,按照不同氏族的等第高低,编撰《氏族志》,以褒奖忠贤之人,贬黜悖逆恶人。
  
  贞观十二年(638年),高士廉和长孙无忌等人因为辅佐有功,太宗诏令恩准他们世代承袭刺史。高士廉被改封为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迁尚书右仆射。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宗诏令将高士廉肖像绘制在凌烟阁,以表彰他的功绩。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让皇太子李治监国,留守定州。高士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名臣陨落 太宗哀恸
  
  贞观二十年(646年),高士廉罹患重疾,唐太宗亲自登门探望。高士廉向太宗谈起一生的经历,最后哭泣着和太宗诀别。
  
  次年正月,高士廉卒于长安崇仁里的家中,时年七十二岁。
  
  太宗闻讯,当即命令驾车,亲自赶往高府吊丧。房玄龄认为太宗刚刚服下金石之药,按照禁忌不能吊丧。太宗说:“朕这次吊丧,何止是为了君臣礼节,还有故人的深情,姻亲的厚义。”
  
  眼看着太宗带领数百名骑兵已走到延喜门,长孙无忌策马驰骋,赶到太宗前面,劝谏他不要吊丧:“服药之后吊丧,医书上明确禁止。陛下养育百姓,必须为了社稷珍爱自己。臣死去的舅舅高士廉,临死前知道自己已经没有救,所以对臣说:‘皇上的恩德重如高山,平常关怀备至,就连簪子鞋子这些小事,也都不会忘记。我死以后,陛下或许要亲自临丧。我反省自己,只是一介凡才,无益于圣上,怎么能够在死以后,还要继续打扰皇上呢。如果亡魂有灵的话,我一定会受到谴责的。’”
  
  长孙无忌言词恳切,太宗还是不允许。长孙无忌趴在马前痛哭流涕,太宗这才返回宫里。等到高士廉出殡那天,太宗登上旧城西北的城楼上,望着棺柩,哀恸不已。
  
  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寝所在地,只有立下功勋的臣子去世后,可以陪葬昭陵。太宗下诏,将高士廉陪葬于昭陵,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配飨太宗庙庭。
  
  高士廉无论身在官场,还是留居在家,他待人处事都体现着一个“德”字。高士廉对太宗感怀知遇之恩,从始至终保持着君臣之义;对大唐的社稷江山,倾尽心力,化民俗,推善政,致力福惠芸芸百姓。高士廉的风范,正如太宗所说:“德范宏深,风猷远着。”

    相关文章:

  • 唐朝传奇:行义报恩的难兄难弟(1)
  • 大唐接收波斯王子 还授予官职
  • 夫妻盲修十年志愈坚 双目复明谢神仙
  • 唐朝郭子仪画像
  • 唐朝女子简笔画,唐朝女子的简笔画画法
  • 推荐文章